战马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战马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战马观后感1一只信鸽,在战争时,为了传递信息,必须穿越战场,它明明知道下面是危险,却不能向下看,只知道一个劲向前飞,战马观后感。
——题记
昨天,约上朋友去电影院看了刚刚上映的美国电影《战马》,一部奥斯卡六项提名的片子,以一匹名为乔伊的马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男孩与一匹马之间非同寻常的友谊,他们被分离的命运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又重新交织在一起。
剧中的乔伊这匹马,头顶有一块白色的胎记,棕色的马鬃,穿着四只白色的“袜子”,样貌比起剧中的另一只小黑马,它真是稍逊一筹。可当电影结束我发现,我错了,这匹马是最美丽的!
它有坚强的意志。乔伊是一批适合战斗的马,而对于耕地是一窍不通。但命运是残忍的,乔伊若不耕地,它就要被卖掉,而且主人家将面临破产,但这是乔伊的主人所不能容忍的。终于,一个下雨天,在主人家的孩子的努力下,乔伊做到了,虽然有受伤,但它没有退缩,它只知道耕地才会保住自己保住主人。这种任劳任怨不畏艰难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的,因此,此刻的乔伊是最美丽的。
它美在心灵。乔伊和剧中的黑马可谓命运多舛,它们都是因为战争被军队征用走到了一起,它们在战争中相互竞赛又相互照应,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在英国手上就是贵坐骑,而到德国人手上就只能用来作苦力,观后感《战马观后感》。当英国人战败,两匹马被德国人俘虏,该死的德国法西斯,竟然用马来拉大炮。当马累趴下了,不能负重时,德国人就直接枪杀它,太残忍了!死去了一匹马,意味着又有一匹马要来顶替它。司令员看准了那俊美强壮,但此时已经受伤的黑马已无力去承担这艰苦的劳动,面临它的只有被枪杀。而此刻的乔伊站了出来,顶替了黑马也保全了黑马的生命。这是一种马与马之间的友情,同时也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淡漠,此刻的乔伊是最美丽的。
英德开战了,战争本是人类的较量,马是无辜的,当乔伊的挚友——黑马因战争死去,乔伊独自在战场上飞奔,此刻它只有一个愿望:回家。它不惜被铁丝网一层层的缠绕,直到最后被无情的铁丝网紧紧的裹着无法动弹,当英德两国派出战士解救它时它依然想爬起来继续前进。乔伊渴望和平,渴望家人在一起生活。结局是美好的,夕阳下乔伊和主人的剪影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回到了开始的地方,“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此刻的乔伊是最美丽的。
表现勇气的方式不尽相同,我喜欢这形散意不散的描述,因为回过头来在触及那些点点滴滴的勇气,却发觉其中的感情早已流入我心底——因为那里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两个字:感动!
战马观后感2原先只是冲着斯导战争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的名头来看这部片子的,虽然和我预想的很不一样,但我依旧被感动。人与马之间真挚的感情,于残酷的战争中,迸发出人性的光辉。反映出人们追求和平无比厌战的情绪。
可能是看惯了小人物成就英雄的老套剧情,我只看剧照会觉得说是这匹马乔伊在战争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勇敢坚毅,鼓舞了士兵,并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但真正的剧情是从马的视角,结合对5位不同的临时马主人的叙述,来反映战争的残酷,并且激发了人们的厌战情绪以及人性的闪光点。应该说是视角独特,正面的战场的戏份很少,更多的在描述在战争期间在人与马的交流。很多人看了《战马》后,说影响最深的是在结尾部分,英德两军阵前,为了解救被警戒栅栏困住的乔伊,双方形成了局部停火的默契。表达了即使在战争中也存在着人类最原始的情感,打破了那位德国军官说的战争会夺走人们的一切的谬论。但我倒是觉得这个用意虽然很妙;英军这边只有一名二等兵敢于冒险出壕沟营救,而德军亦是如此,可以看出导演想要表现在拯救生命面前,没有国籍之分,世界大同。
我觉得其中有两个片段是我印象最深的。其一是当艾伯特参军后,他们这一连的任务是要占领德军的一个据点。在冲锋前,长官下令艾伯特的发小留下来,只要看到一个逃兵就立刻开枪射杀。我觉得他们应该是父子关系,为了保护胆小的儿子。但是当陆续有人因为德军猛烈的炮火而逃回阵地时,那个发小却犹豫不绝,迟迟没有向自己的战友开火。接下来让我诧异的是,他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一口气冲到了敌军的据点。最终不幸得被敌军的毒气吞噬。实在令人扼腕,傻人并非一定有傻福。只不过对这个小人物的描述,让我看起了那个同样看起来胆小怕事的法国老爷爷的一句话:每个人表达勇气的方式不同。他没有向自己的逃兵战友开火,是另一种勇敢的体现。这一段刻画的非常细腻和深刻,可见导演的功力。唯一可惜的是不属于影片的支点,只能作为参考,因为与乔伊的结合不够。
其二是讲述乔伊的第二位临时主人,一对德国的骑兵兄弟。如果用网络恶搞的方式概括这段,可以命名为由一个承诺引发的血案。长官选中了同样被俘且看似更为强壮的黑马,用作拖运伤兵的牲口。如果不行,就当场杀掉。在千钧一发之际,是乔伊的帮忙,使得长官守住了承诺,留下了黑马和乔伊的命。这让当哥哥的想起了临行前对母亲的承诺:把弟弟(弟弟才14岁)活着带回家。弟弟被征召入前线,哥哥为了守住承诺,铤而走险带走弟弟,最终被部队找到,并当场枪决。这段和乔伊结合的非常巧妙,是本片的点睛之笔。是乔伊给了哥哥勇气,人类的手足情超越了战争赋予士兵的使命。
我认为《战马》是少有的与动物结合的影片中的上上之作,虽然与小金人擦肩而过,但是佳作就是佳作,不会因为得不到奖而减少丝毫人们对它的喜爱。
战马观后感3《战马》是一部描述二战时期的电影,不仅仅以唯美的画面感人,更重要的是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人心。一匹战马一生的遭遇和这个时代的社会大环境紧密相关,与这匹战马相关的人和事反映了这个时期社会的特征以及人们的内心世界,整个社会的风情风貌。电影细腻的描述,惊诧的不仅仅是观众的眼球,震撼的更是人们的心灵。
电影从始至终没有一个达官显贵级的人物出现,没有人在那里长篇大论地说教某一方面的大道理,但每一位主角都成了观众心中的主角,每一个小小的情节都很感动人。
好喜欢电影中农舍里的那只大白鹅,跟在主人后边叫着并扭来扭去,还会殷勤地给主人开柴门,看到家中来了不受欢迎的人就追在人家身后又是叫又是咬、、、可爱极了。
在战争年代,很多人的生命就像芸花一现,美丽却短暂。那个农场主漂亮的小孙女,为了保护战马不被德兵抢走,竟把两匹战马藏在自我闺阁中,这样一个善良活泼美丽的生命正值花季却终止于这场战乱。电影没有说她是怎样死的,留给观众去想像。
应对一场残酷的战争,有时一个士兵也只是一匹战马而已,那些娃娃士兵甚至还没搞清楚一场战争的好处就丢掉了宝贵的年轻生命。在那里为那两位德国亲兄弟娃娃兵短暂的生命而祈祷,他们一个14岁,一个16岁,因犯了“逃跑”罪被他们的长官给毙了。
< ……此处隐藏8331个字……经历千辛万苦,也要来到一个人的身边。它不会抱怨不会逃跑,只是在它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帮它的朋友,能够在离开的时候,再给它的主人一个亲昵的拥抱。人也是啊。那个法国老人,纵然生活并不总像他做的果酱那样甜蜜,他身边唯一的亲人并不理解他,他不在意,我想他一定曾在火炉旁一个人忧伤地怀念着战争之前的美好时光。但是他不会哭,他要想出一个个温暖也许幼稚的谎言来哄他可爱的孙女,还要做那么一只飞跃战场的信鸽。故事的结局,也许他的孙女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他偏执地想要买下那匹战马,只是因为这是他孙女的念想。可是他仍然一头奔向阿尔伯特,将缰绳交到阿尔伯特手中,然后一个人消失在雨后的巷中。那样一位老人,在此时完美地诠释了坚持与放弃,让人如何不动容。
当阿尔伯特又一次吹响了熟悉的口哨,乔伊拖着受伤的腿,在雪中轻盈得像从前一样。不知道阿尔伯特是对乔伊有多么深的信任与爱,才能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在黑暗和冰雪中,找回他的乔伊。他们重逢的时候,一切过去的苦难都不算什么了,再残酷的战争也阻止不了希望和爱的存在。还有那些士兵,用他们一点一滴的爱,来帮助阿尔伯特接回乔伊,尽管这样的帮助并不大,却让我们真正看到了人性的美。
说实话,我最喜欢的是战争间隙,敌对双方的两个士兵来解救乔伊的那一幕。当说需要再来一把钳子的时候,藏在掩护后面的德国士兵们纷纷站起来扔过来几把钳子,这时候的我想着,啊,原来那些人一直都在关注误入的乔伊。休战时分的善意,显得战争是多么的荒谬与可笑。
还好,一切都是童话般的美好结局。阿尔伯特骑着乔伊,重新回到故乡。那时红霞遍天,夕阳下的剪影美得让人醉。和平多好……
战马观后感12不知,最杰出的忠实为何物?是为了更好地随意与情感,穿越重生一切痛苦与血水的胆量!战马乔伊在哪纷飞的战争中翻过了全部竞技场。在划过天际的闪光弹中,那勇敢的身影深深刻在大家内心。那漂亮的鬃毛随风飘扬,耶和华好像赏赐了它无穷无尽神力,让它无畏地飞奔在痛楚和忧伤当中。乔伊宛如那血中漫舞的青鸟,在点燃的风里掠过
乔伊是一匹真正的神驹。不,严苛的而言,它早已超过了这世界上的一切化学物质。它是马,却充满了人的本性的光辉;它是一般的,却要敢在血光中狂奔;它很不幸,却依然为着本身的理想化而展翅翱翔我们是人,但那又怎样比得上它那神一般金色的心灵?这一全世界,人掌握着世间万物的生与死,但一部分人的内心充满了贪欲和嗔恶,配不上于造物主授予她们的岗位职责!我们都是人,应当因此而觉得屈辱,并让自身重归人们善解人意的天性,让这世界再一次被人性的圣光所笼罩着!
乔伊和主人家艾伯特那浓厚的情义令人打动。相隔千里,却心里皆有相互,并尽自身较大的勤奋寻找另一方。乔伊重回的道上曾遇到过许多同艾伯特一样善解人意,但它的心依然在艾伯特身边。不管多远,不管多长时间,它必须返回主人家身旁。艾伯特也同意入伍,一边给自己的中华民族而勇敢作战着,一边不断追寻着乔伊的步伐。更是由于她们的心相互之间吸引住着,因此才会出现最后那在晶莹剔透白雪中的极致团圆。
战事是政客所挑动的争议,与普通百姓没什么干系,更与士兵完全不相干。由于她们也只不过政客所握在手上的武器装备而已。因此,服从命令是士兵的天职,她们不可以对于此事抱有埋怨。当乔伊在无人区被铁网所扰时,所有的兵士都抛开的的身上的责任和命令,让人的本性在心中波澜壮阔。当彼此的两位士兵强强联手救下乔伊时,苍凉的竞技场好像已已不是忧伤而苍凉,被善解人意的金辉所替代。这金辉来源于彼此士兵友善地握手,来源于每一个人幸福的初心。
乔伊原本是一匹具有随便与快乐的马,但被惨忍的德国军官送去运输火炮。当他代亲如一家的成长股拓松越马圈时,那铺满有血的眼中闪烁着无穷无尽坚决,抛出去一道道充满爱的白光灯,是多么的的童真,是多么的的义无反顾!解救拓松好像在这一刻变成了它一生的义务。她们中间幸福的爱与责任令大家而为惊讶,而为深省。
战事是世界人口的控制器,它是始终不太可能终止的!因此大家所有着的只是是短暂性的友谊。在这里友谊中,大家更应像那上空翱翔的天马一样,撒下充溢着人性辉煌的種子,让全部人们,整个世界,被爱的阳光所遮盖。尽量避免这些本不可出現的飘洒在上空的血水,多一些红日下充满爱的相拥。
战马观后感13这是一段关于人与马之间深厚情谊的故事,这是一段关于成长的故事,这是一段关于人性善良和完美的故事。斯皮尔伯格的这部《战马》,既有着史诗般的恢弘气势,也有流淌在画面中的汩汩温情。
乔伊是一匹从降生就注定不凡的战马,前额有着白色十字星形的鬃毛,让它看起来更为独特。影片最开始乔伊为艾伯特家犁地的段落,就显示了它的与众不一样。村庄里的人不管是普通邻里还是艾伯特家的地主,都不相信这样一匹刚出生不久看似弱小的马匹能够犁地。可是艾伯特始终坚信它有巨大的潜力。在艾伯特的鼓励声中,音乐带着胜利的振奋,镜头中的泥土被彻底地翻过来,看似不可逾约的大石块也没能阻碍犁刀的前行。乔伊的勇敢和潜力在此时已显现。
不管是一匹马还是一个人,他的成长都必定经历必须的磨难。在《战马》里,这磨难就是一战。战争,意味着死伤,意味着流离失所。同艾伯特同甘共苦的乔伊被带上了战场,意味着它同主人也许再不能相见,意味着它的命运从此由上天决定。这让观众从它被上尉牵走的一刻,就开始担心。然而,在战场上的乔伊,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好心人。它的幸运,不仅仅是反映一匹马的命运,更多折射了人性和战争的样貌。好心的上尉将乔伊当成自我的座驾,爱护有加;帮忙乔伊免于被射杀的军中少年因逃跑而遭到枪击。在那里,善良的心灵、年轻的生命,都在这种看似为“正义”和“荣誉”而进行的战争中毁灭了。导演回望历史的态度已十分明显。
最令我动容的,有两个段落。一个段落中,乔伊竭力奔跑,被战地的铁丝网缠绕而无法动弹。这样一匹马竟然让两军对垒中的“敌人”化为了朋友。英德两军的战士,能够为了这么一个生灵,暂且举起白旗,暂且搁置下“战争”、“对立”、“仇恨”,为了这匹马的生命和自由而合作。这是怎样的力量,能够超越国籍,超__争,超越对立和仇恨?也许,这就是悲悯,就是人性。正是乔伊的困境激发了分立在两个战壕战士的人性中的悲悯和善良。斯皮尔伯格让观众在战争中依然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就是因为他捕捉到在极端环境下人内心的完美品性。
另一个段落,是乔伊和艾伯特重聚的部分。当在战火中暂时失明的艾伯特吹响了仅有他和乔伊之间才有的“口哨”。乔伊回头了,潜藏在艾伯特内心中对重逢的期待此刻流露出来,这同样也是观众的期待。艾伯特从人群中走出,他对乔伊的惦念、牵挂,都体现为此刻重逢的激动、欣喜,乔伊对主人也是分外亲热。艾伯特不用眼睛看,只凭心去感受就能明白,这是他的乔伊,是他从小养到大的乔伊,是他始终惦念和牵挂的乔伊,是他与众不一样坚强勇敢的乔伊。这是一种“心有灵犀”,是一种人与马之间同甘苦的深厚情谊。
结局从史诗般的战争又回到宁静的小村庄,历经战火的艾伯特牵着乔伊回家了。而此时的人和马,不再是当初未经世事,而是都经过了成长,经过了洗礼。他们身上的坚持、勇敢、无畏,我想,正是斯皮尔伯格想要给我们展现的吧。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