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作文

时间:2025-08-07 12:50:30
实用的谈高考作文8篇

实用的谈高考作文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高考作文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谈高考作文 篇1

高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妆点!

现今,承认我国教育出现了问题的人已不在少数,但其中很多人又拒绝谈及这个问题。他们所说再没有找到可以与之替代的之前,就不该对此发表议论。这个想法实在可悲,大概,在其他方面他有正确吧。但这样说的人忘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如今尚有几百万的莘莘学子正饱尝其中的艰辛,我们还能不急吗?既然有心,自然谈着无妨,不过无需“逢人便戏”。可某些人说这是“大谈特谈”,假使真是这样——在许多人还没有明白“该谈”的时候,我看就应该“大谈特谈”。

横亘在学子心中的一条天堑就是——高考。这是一条伤亡通道,鲜有人能囫囵的通过。对于大多数学子来说,高考已不在是简单的一次学业水平测试,它集聚着十二年的寒窗心血,汇聚着家里门外亲戚朋友的殷切希望,凝聚着两代或者几代人的想望;它更是一种象征,涵盖着人生价值学、社会心理学等复杂的东西。如果万无一失,自然皆大欢喜;可是万一了,对于考生乃至他身后的所有人来说,那是昏天黑地,是绝地无生!可笑的是,我们竟把如此重要的抉择完全寄托在那一张雪白的纸片上,听任它的摆布;摸摸那些纸片,湿淋淋的,也许上面还留有未干的血泪吧?!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学得比较扎实那失误自然比较少了,还用怕高考吗?既然怕高考,那就是说明你的功夫没有到家嘛!——我将诅咒这种想法,怀着最大的恶意也怀着最大的恨意诅咒它。至于原因,我将不会说一个字。

高考已经把学子们的人生打乱了;学子们毫无意识或者被动的围着它打转。

当下,成百万的学子正翘首盼望着。盼望着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正如他们瞪着大眼睛守望黎明一般。高考可以说是他们世界中的一盏标灯,明灭在寂静寒冷的孤独夜里,牵动着无数小心的灵魂。可是谁能保证这盏明灯不会破灭?请问,谁能给他们保证?

我想我们应该把这中间的艰难和矛盾明明白白地告知他们,而不是意图遮掩过去。

在这个花一样的季节里,拥有这样的“自由”已是一种错误,不过只能错上加错了。索性让学子们的活动空间更广一些,告诉他们,大展身手的地方并不是唯一的!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鲁迅语)

高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妆点!

升学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以求取一份好的工作,或许这就是你的梦想,然而,报这样想法的人越来越多,相应的则是你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你应该换种态度学习了。祖国现在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的特色的人物,也需要更多的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付出者;这或许就是你的契机。

埋首只读教科书,一心向着大学冲刺,这样的秀才只会是高考的淘汰品;这是不合理的代价。为了你的未来,为了国家的未来,坚决做人才不做秀才。

谈高考作文 篇2

有人说,历年来高考作文的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对审题、扣题的淡化。确实,试题要求也说:“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这个“宽泛”,大概就是对审题、扣题的淡化。过去每年要求考生要紧扣命题,现在这样一“淡化”,确实能给考生的作文水平有充分发挥的机会,也能起到“不拘一格”选人材的作用。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淡化”可能会产生漏洞:许多考生在考前已作好充分准备,背熟了二三十篇范文,因为审题、扣题的淡化,学生就可以搬出准备好的范文,稍微来个改头换面,就套上近乎了,投机取巧就可以得逞了。比如有位考生,写了一篇题为《豆角月亮》,阅卷老师欣喜非常,打它个满分(60分),到后来才有人发现,是“克隆”《故事会》上的《弯弯的月亮》的。又有一位考生,写了一篇《缺口》,竟是套袭新概念大赛作文《缺口的苹果》的。这种套袭现象不少,但发现的总是少数,很多都被投机取巧得逞。所以,我认为这样淡化审题与扣题是否好,是很值得讨论的。

当然,允许“淡化”是高考出题者的事,而我们考生切不要把“淡化”变作“无化”。像开飞机,总得要顾及航线与目的地,写作文总还是有一个范围。考生假如认为“淡化”审题扣题了,就信马由缰,随意下笔,就可能写出偏题离题的作文,阅卷老师就可能判你的作文为“四等卷”。“淡化”,是有限度的,考生一定要重视,要思考清楚命题的限制,考虑好命题的限制与开放范围的关系,不要自己不思索地来个“淡化”,像断线的风筝乱飞起来。

另外,我想谈一个该“淡化”的问题。从二十多年高考作文题目来看,出卷者好像尽量回避社会的热点问题,几乎没有一次出的作文题目是直奔政治热点问题的。又,二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几乎给考生提供了宽泛的写作自由。而很多考生却有这么一个特点:喜欢去写大题材,去聚集社会热点、焦点。就因为有宽泛的写作自由,因此一提笔,脑子很快就联想到社会的热点、焦点。比如谈香港回归、北京申奥、加入WTO、反腐倡廉。这种写法已成为有些学生的“思维模式”,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写,才显出觉悟高,思想好,作文才可得高分。其实,这样写是不那么好的,是很难得高分的。因为学生还比较幼稚,政治思想水平还不高,谈这些时政问题往往谈得不全面,谈得不深透,许多学生仅只写些常用的套话,有些学生甚至写出提法上的偏差与观点上的错误(出现观点、提法上的错误,就得判低分了!)。所以,我的想法,考生在作文中对政治热点的问题要“淡化”,能回避的还是回避好,一是政治思想水平不高,很难说得头头是道,很不容易拿高分,又容易出差错,出差错就非常糟糕。

我想,还是写写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为好。千万不要以为写小人物、小事情是低格调。“一枝一叶总关情”,身边的人与事,是平时生活中有深切体验与感受的。写起来轻车熟路,便于表达真情实意,也会更加生动感人。写小人物、小事情,也只要平平常常地去写就是,不要有意来个“小题大作”,或有意来个“小中见大”,不要什么都来个政治化的大理念,有些考生为了“思想美”,就编造不合生活情理的故事,有意拔高人物。那么反而给人失真失实的印象。过分追求“思想美”,一定会出现豪情壮语多,空话套话多,而真情实意少,给人的印象就是虚情假意、做作、不自然,这样也就很难得高分了。这么多年出卷者不涉及国内重大事件,大概也是为了避免一些学生猜题押宝。我想我们考生最好自己不去强化时政意识,在作文中淡化时政意识,还是有好处的。

谈高考作文 篇3

高考第一科语文可以说一直是社会的焦点,也是公众和舆论议论的中心。一方面是一般公众对高中数理化多数都忘得差不多,难以判断题出得如何,也无处下嘴议论,那些专业的门槛虽然并不很高,也曾经学过,但还是很难跨过去。但大家都识字,都有文字的理解力,作文题人人都可以议论一番。另一方面当然作文 ……此处隐藏7650个字……“柳暗花明”,是另辟蹊径后找到的“别有洞天”,能写出让阅者拍案叫绝的文章,甚至是叹为观止的文章,是认识的最高层面。而一般情况下语文老师会教育学生选第二个层面,这样比较稳,又避开高风险和大路货,得分一般在50分左右。而第三层面的则视为险径,是走险棋。成功了能得高分,想偏了则功亏一篑。其实只要重视方法指导,加强训练,则完全有可能出奇制胜,甚至可以得60分。

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①蝼蛄爬墙的启示:

材料:一只蝼蛄在陡峭的墙壁上往上爬,爬到一大半时跌落下来,但它过了一会儿又沿着墙根往上爬了……

分析:许多同学看了材料之后立意放在赞颂虫子的顽强、执着、败而不气馁上。这其实就是“第一番来者”,属一般构思。但如果再深入思考一下可以找到另一个立意,蝼蛄虫不会思考,不会从失败中寻找失败的原因,只知锲而不舍地苦干、蛮干,不会改变方向寻找新的途径,这就是较为深刻的立意。如果在此基础再深入地思考,就可以发现我们人类中亦有此种“蝼蛄现象”,即表面的勤勤恳恳往往会得到肯定。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甚至有时还作为一种精神来宣传,提倡为“愚公移山”。这样就可以挖掘到“应有科学的指导,即既要达到目的,又‘多快好省’”。这就是创新的立意。

②材料:一幅漫画,一只啄木鸟在一根水泥杆上猛啄。

分析:一般的同学是认为这只啄木鸟不看对象,对着水泥杆猛啄将一无所得,联想到有些人盲目地做事,不看对象,终将一事无成。而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啄木鸟为什么会啄水泥杆子呢?原因可能是它习惯成自然,见到高大的杆子就当成是树木,见到有小孔就以为是虫洞,引出习惯一旦养成,积习难改。这是较高层面的认识;而更深一个层次可能会想到人类大肆砍伐树木,使生态遭受破坏,啄木鸟已无树可啄,只能错把水泥杆当作是树木,呼吁人们保护树木,保护生态环境。

③材料:以“伞”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分析:“伞”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用具。有的人就会从鲁班妹妹发明“伞”写起,由固定的伞——亭子写到移动的“伞”;由纸雨伞写到尼龙布雨伞;由木柄伞写到钢骨伞;由普通的伞写到折叠伞……由此可以感叹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赞美古代工匠、现在工人们的聪明才智。这是一般的立意,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如果去深究一下可以发现“伞”的品格,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他人,是“舍己为人”的精神写照,就属较高认识层面;而由“伞”想到父母的爱,象“伞”一样处处护着自己,不让日晒雨淋,是何等的慷慨、无私。而往反面去想一下,社会上就有一些人千方百计地在官场上找自己的“保护伞”有恃无恐,就是属创新层面的立意。

二、结构上求新。

在文章的写作中,结构属表现形式,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形式能让人耳目为之一新,心情为之一振,同样会使文章增色添彩。

①老舍先生的《茶馆》在结构上就是大胆的创新。剧本创作原有的原则是“三一律”,而老舍却打破了这一戒律,大胆地用三幕戏来反映三个不同的时代,且选择茶馆这一特定地点让三教九流在这个舞台亮相、表演,甚至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同样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取得成功。

②茅盾先生的《风景谈》也可谓是散文中的创新。他选了六幅画面来表现延安军民的生活,可谓是“散得可以”。这跟一般的游记散文,议论散文的形式有很大的差异。但同样是一篇好散文。

③20xx年的高考,有一位考生大胆地用诗歌这一形式作文,尽管只有209字,不合作文的800字左右的要求,但却拿到了满分,这与20xx年江苏南京一考生以古白话写《赤兔马之死》获满分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是在形式上有创新而获得成功的例子。

三、技巧上翻新

表现技巧的创新实际是借鉴、嫁接一些写作上的技巧,使文章能看上去新颖一点。常见的技巧有:

①加题记和尾记。用名人名言或自己极具概括的话精辟地概括文章的精髓,列于文首的醒目位置,使人一眼就能看到你的观点。尾记则是起画龙点睛,或“点石成金”作用。如:99年高考,北京一考生的题记为:“人生在世,斗转星移,眼前景物一一散尽。惟有那些美好的记忆,徜徉留恋,亘古不衰。”文字简洁而富灵性。又如20xx年高考,一篇题为《儿子的呼唤》的题记:“道德犹如月亮,在黑暗中彰显其光亮。”富有哲理,生动形象。再如,《学会坚强》一文的开头有这样一段题记:“女孩,弱者仿佛是你的孪生姐妹,提起你,总令人提到她;女孩,眼泪似乎早已是你忠实的伴侣,当微风拨弄你的心绪时,她总会在你的脸颊跳舞。其实你要明白,女孩,你的名字不叫弱者。”这段文字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你是强者而不是弱者。

②运用小标题。如《写作贵在创新》一文就列出“一,紧扣时代脉搏,从丰富多彩的现实中捕捉新意;二,充分展开联想,从无限广阔的天地中寻觅新意;三,善于逆向思维,从习以为常的素材中挖掘新意。”条理清晰,结构井然。

③用电影化手法。如“慢镜头”,“画外音”,“蒙太奇”,“分镜头”等表现手法,来使人有新鲜感。有时也可以运用电视短剧的形式。

④可运用寓言、童话、梦境、故事新编等形式来创新。现在有不少此类的作品如《大话西游》之类的书就很成功。

总之,如何进行创新作文指导、训练是一个长期的永久性的话题。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模式可套。如停留在某一模式上又成了僵化的教条,成了“新八股”。我们的目的是给方法,给方向,给技巧,让学生在平时的作文和考试作文中去不断创新,写出高水平的文章来。并以此来推动作文教学步上一个新台阶。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使作文教学出现一个崭新局面。

谈高考作文 篇8

昨天回到了自己的母校,由于是高考,学校显得异常庄严和平和。曾经熙攘的小吃街也鲜有人往来。离开几年之后再去熟悉的地方,很多变与不变得东西,都充满回忆的味道。

我找到那家上学最爱去的小店,点了常吃的食物坐下了。迎面来是熟悉的热蒸汽和老板招呼的声响。这不由让我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

当我还是一名等待高考的学生的时候,我把高考看的很重,仿若这是我这辈子唯一的一件事情。我习惯于挑灯夜战,习惯于不顾周围的一切。由于自己的家庭很普通,父母都是农民,所以总是会告诉自己对于高考就是要不遗余力。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像我这样,在十几岁的年纪,便给自己背上了坚硬的盔甲。我自己也是不善于倾诉的人,爸妈也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也需要人关怀。他们只知道我很听话,不用多操心什么就能什么都做好。后来,在长期压力下,身体估计也承受不了,我晚睡对它的虐待,终于给与以反击,于是我生病了。

但是,对于如今上了大学并能够继续再学习的我来说,我反而觉得,十几岁的年纪就应该做十几岁的梦,懂事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过分把自己困于责任的牢笼中,的确得不偿失。假若没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可能不会对于自己的高考时代有这样的感慨吧。

对比于当初有些稚嫩的自己来说,如今的我懂得,高考的确重要,但面对重要的事情的时候,也需要用坦然的态度处理,以为在你逞能拧巴时,可能会为后续埋下遗憾。你只需要在你觉得神清气爽的时候,全心全意,不用和别人比较什么,真正总是要面对的是自己。

《实用的谈高考作文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